Skip to content
Go back

1-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Published:  at  10:57 PM

常用基本概念

未命名文件 (9)

T=SBWT=\frac{S}{BW}

T=SPT=\frac{S}{P}

例题:

如果ISDN的带宽为 128kbps,OC-48的带宽为 2.488 Gbps,如果用ISDN传输一张装满数据的1.44M软盘,用OC-48传输装满10G的硬盘数据,问哪一种传输所用的时间更少?

解题:

按照理想的传输状况来计算,即根据:T=S/BW,

Tfd=1.44M128kbps=1.441068128103=90(s)T_{fd}=\frac{1.44M}{128kbps}=\frac{1.44*10^6*8}{128*10^3}=90(s)

Thd=10G2.488Gbps=10G82.a88Gbps=32.152(s)T_{hd}=\frac{10G}{2.488Gbps}=\frac{10G*8}{2.a88Gbps}=32.152(s)

易知,OC-48更快,题目中承8的原因是1.44M表示文件大小,单位是字节,这里要计算标准时间秒,就要转换为标准的比特bit

这里提到的距离不是绝对的,判断网络类型的绝对因素是其是否具有对应网络类型的特征以及是否采用对应技术

因特网

上文提到,计算机网络是使用单一技术相互连接的自主计算机的互联集合,而Internet则是计算机网络的连接。处在因特网的边缘部分即因特网上的所有主机(host),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端系统通过通信链路(光纤,铜线,微波…)和分组交换机(路由器,链路交换机…)相互连接。

协议的准确定义

定义了在两个或多个通信实体间交换的报文格式和顺序,以及报文发送/接收及其他事件发生时所采取的动作

网络结构

网络边缘(edge)

网络边缘指的就是位于因特网边缘的主机(端系统)以及运行于其上的应用程序(例如web浏览器/web服务器,email程序等…)根据具体功能又可以被细分为C/S,即客户端Client与服务器Server

接入网

接入网指的就是将端系统物理连接到其边缘路由器(端系统到任何其他远程端系统路径上的第一台路由器)的网络

网络核心(core)

由分组交换机(路由器等…)和链路构成的网状网络

数据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方式

电路交换

为每个呼叫(CALL)预留一条专属线路,即在端系统通信会话期间,会为该会话预留端系统沿路通信所需的所有资源(缓存,链路传输速率)

电路交换这种数据传输方式具有如下特性

为了使一条真实线路能够同时传输多条对话,电路交换网络采用了片的概念,指将带宽等网络资源按照一定的复用方式进行切分,然后为某个呼叫分配指定的片进行数据传输

电路交换网络中的复用

电路交换网络并不适合作为计算机间通信的方式: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不再采用片的概念,当数据传输时会占据整个网络资源

在进行数据传输时,源会将长报文进行切割,切为一个个的分组后,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交换。

多数的分组转换机采用存储转发传输的方式,即在数据的输入端规定进行转发前,节点必须确保已经接收到了完整的一个分组(只有当完整的一个分组到达数据交换机时才会执行转发操作),也因此分组交换的延迟时间要大于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可以每比特直接进行传输,因为此时整条线路都是自己独占的)

分组交换可能出现排队延迟和丢失

网络核心的关键功能

ISP互联

分组交换网中的时延,丢包和吞吐量

四种主要的分组延时

处理延时(节点处理延时)

出现原因是检查bit级差错,检查分组首部和决定将分组导向何处

排队延时

出现原因是在输出链路上等待传输的时间,取决于路由器的拥塞程度

传输延时

出现原因是将分组发送到链路上所消耗的时间,也被称为存储转发延时

计算方式:

传播延时

传播延时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比特流在物理线路上传播时,产生的传播时间。

计算方式:

节点延时

dnodal=dproc+dqueue+dtrans+dpropd_{nodal}=d_{proc}+d_{queue}+d_{trans}+d_{prop}

参考模型

为什么计算机网络需要进行分层

  1. 各层独立工作,层之间通过接口联系,降低协议工作的复杂程度
  2. 提高灵活性,任何一层的改变不影响其他层
  3. 每层的实现技术可以不同,减少了实现的复杂度
  4. 易于维护,每层可以单独进行调试
  5. 还便于标准化

分层原则:

信宿机第n层收到的对象应该与信源机第n层发出的对象完全一致

典型分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

层次名称功能描述
7应用层(Application)主要为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提供网络服务,应用报文之间的交互(Email,FTP,微信)
6表示层(Presentation)将信息表示为一定形式的数据流(将信息转换为比特)完成的任务有压缩与解压缩,加密解密等
5会话层(Session)它负责通信主机间的会话的建立,管理和拆除(协调通信双方会话)
4传输层(Transport)是参考模型的核心层之一,负责通信主机间的进程到进程的区分,并负责提供可靠的传输(对于TCP来说,其还负责提供可靠的传输,差错恢复,拥塞控制等额外功能)
3网络层(Network)是另一个核心层,功能是通过IP地址以及最优路径,将每一个每一个分组从信源机一路送至目的机(以分组为单位,端到端的传输)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在相邻的两点间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提供介质访问服务(通过物理地址识别通信主机,提供可靠的帧传递,并作差错控制,流控等))
1物理层(Physical)发送端将上层的帧转换为物理信号,通过介质传送到相邻的接收方,接收方将物理信号转换为还原为比特流数据(提供透明的比特流(光信号,电信号,无线信号…)传递,物理流只关心比特流传输,不关心比特流包含内容)

每一层都利用它下层的服务,为它的上层提供服务

TCP/IP参考模型

TCP/IP协议OSI参考模型
应用层(Telent,FTP,SNTP协议)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传输层(TCP,UDP协议)传输层
网络层(ICMP,IP,ARP协议)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数据如何传输?

涉及到:发送方,接收方和中间的信号通道(用于传输比特流)

发送方:进行封装/打包:将信息打包,从最高层逐渐下行到最底层

上述加粗标注为数据在各层存在形式,称为数据协议单元PDU

数据单元(DU)

从上图可以看出,数据单元的基本传输形式就是上层的SDU与上层的ICI(接口控制信息,包含了对应层的一些基本信息)组成了完整的数据单元利用原语通过服务接入点SAP进入下层,下层会根据本次的ICI与上层数据单元结合并继续向下层传递

接收方:进行解封装/解包,从最底层逐渐上行到最高层提取出信息(解封装的过程就是封装的逆向过程,在每层去掉头部信息,最终还原出应用层的输出:信息)

实体(Entity):

每层中活动的元素,可能是硬件也可能是软件,负责完成对应层的封装或解封装任务。

对等实体:

收发双方对应层上的实体互称对等实体

虚拟通信(对等通信)

只看收发双方的对应层,发现收发双方对应层(即对等实体之间)之间好像有一根直接的通道(虚拟通道),沿虚拟通道,PDU从发放到达收方。

服务(Service):

低层实体向上层实体提供它们之间的通信的能力

原语(primitive):

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形式,高层使用低层提供的服务,以及低层向高层提供服务都是通过 服务访问原语来进行交互的---形式

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sAccessPoint):

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通过层间的接口—地点;

服务,协议和接口之间的关系

参考模型上每一层都为上一层提供服务,以接口的形式供上层调用。协议作用于对应层之间


Suggest Changes

Previous Post
12-SpringMVC的请求
Next Post
11-SpringMVC的数据响应